这个新规真的挺重磅的,主要是说要把人民的好处放在第一位,特别是要多照顾我们这些小散户的权益。这事儿其实和我们经常说的‘股东最大’是一个意思,只有真正把股东的利益放心上,才能算是上道的。
你知道的,咱们小股东在股市里面经常吃亏啊,比如那些大佬们低价增发,高价又卖,随便发点期权,或者公司有点钱了不是分红回购,反而去乱七八糟的。这种没把股东利益当回事的情况,真是让人心寒。
但是好消息是,这次“国九条”可能会让我们这些小散户的处境有所改善。政策说了,要建立一个股东利益至上的企业文化,让大股东、小股东还有公司管理层真正的坐在一条船上,这样咱们的股市才能越来越好。
那怎么才能挑到真正重视股东利益的公司呢? 像巴菲特那样的高手,他的公司都有几个共同点:愿意在股价低的时候回购,不随便发期权,对于并购也是挺克制的,有多余的钱更喜欢以分红的方式回报股东,同时这些公司的管理也很透明,成本控制做得好。我们选股也可以参考这些标准,挑选那些真正把股东当家人的公司。
选公司不能光看广告,得看实际行动!像是那些真的把我们小股东当回事的公司,他们会在股价低的时候回购股份。这招儿简直就是小白兔的神秘兔洞,不用花额外的钱,持股比例就能上去,多美的事儿啊!
巴菲特老爷子有句名言,我给你说听哈:“所有的CEO都口口声声说他们最看重股东利益。哎,要是把他们全搬来测个谎看看,那可真有意思了。不过,不用测谎仪,看看他们啥时候回购就知道了,股价低估时候回购,这行为比什么测谎仪都靠谱。”
举个例子,巴菲特1973年投的,那会儿买了10%的股份。后来呢,这让他赚了一百多倍,厉害吧?关键是那公司从1975年到1991年,回购了43%的股份。这期间,他们的净收益涨了7倍,每股收益更是翻了10倍。
巴菲特说,公司赚多少钱总体上不那么重要,关键要看每股能赚多少。就像比萨,回购就像比萨少分几块,每块上的奶酪自然就多。反过来,如果公司经常低价发新股,那就像是比萨切得更细,每块上的奶酪就少了,我们这些小股东自然是吃亏。
对了,从2023年11月起,低于净资产和发行价的那种便宜货发行股份,政策说了,不能再这么玩了。
苹果公司也是一个例子,从2013年到现在,他们花了6303亿美元回购了41%的股份,股价因此大涨。巴菲特也把苹果作为他的大仓库之一,他说这么大规模的回购每年能给他带来亿级的收益呢。**
所以啊,挑公司,得看他们是否真心实意为股东考虑,这个比任何甜言蜜语都实在。
这几年市场不太好,特别是2023年以来,看着挺多公司开始回购,本来这是个好事儿。但问题是,这些回购的大多数都没被注销,反而用来做股权激励或者其他的花样。
巴菲特老爷子对这种滥发期权的做法可是极力反对,他直言不讳地说:“给管理层发期权,基本上就是在劫持股东的财富,然后还把这些好处送给管理层。”
他还解释说,哪怕是一个10年的期权,加上低派息率和公司的留存收益,这些都能复合增长,就算那经理人啥实际功夫没有,也可能因为市场好转而躺赚一大笔。
巴菲特认为有更好的办法来激励管理层,不用发期权。 他自己的公司伯克希尔就是个例子,他们的管理层如果做得好,直接拿现金奖励,想要?自己掏钱买!这样能确保他们真的是站在股东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咱们看看硅谷,除了一些公司还在发期权外,像微软这样的大佬就已经不这么玩了。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也很赞同巴菲特的看法,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更公平地对待股东,避免那种只因为时间推移而自动获利的情况。
当公司账上现金多的时候,很多管理层真是手痒痒,总想搞点大动作。但说实话,大部分这些搞头都是低效率的,多元化经常就变成了“多元恶化”。
巴菲特老爷子也是这么看的。他说,就像工作会把所有时间填满一样,公司的各种项目和收购行为也会把现金消耗光;领导层想做的项目,不管多不靠谱,下面的人总能找出一大堆看似理智的报告来支持;而且,公司们还爱互相抄,一家搞扩张或者收购,其他的跟风,不管这后面有没有真的利益。
巴菲特强调,真正懂事的管理层应该抗住这种无谓的冲动,把多余的现金以分红或回购的方式返还给股东,这才是真正重视股东利益的表现。
比如说,来看看巴菲特的经历。 他在2023年的致股东信里提了个例子:1994年他从可口可乐那里得到的分红是7500万美元,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涨到了7.04亿美元。你看,这成长就像每年的生日一样,稳定得很。巴菲特和他的搭档查理,每季度就坐等可乐的股息支票,预计这种分红还会继续增长。
一个公开透明的公司,对我们小股东而言,就像是一股清流,心里有数,股市估值自然也就更给力。
巴菲特作为伯克希尔的大佬,他对这坦诚沟通可是很上心。他曾经说过:“咱们跟股东汇报工作,不管好事坏事都是实话实说。我总是想,如果我是股东,我都想知道些啥?咱们绝不会对你们隐瞒半点儿信息。”
而且呢,巴菲特在控制成本这块也是做得挺到位的。你想啊,伯克希尔这么个大集团,总部才几十个人工作,其他的公司比如他的盖克保险和内布拉斯家具商场,都是以低成本出名的。
来个小故事给你乐一乐。巴菲特2003年给股东的信里头有段很搞笑的话,他说伯克希尔特别注重成本,他举了个例子:一位寡妇去报社登丈夫的讣告,报社说一个字二毛五,最少得登七个字。这寡妇想了想,就让他们登“Fred Brown died, golf clubs for sale”。哈,这事儿告诉我们,即便在难过的时候,成本意识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