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10649516

CQ9电子

新闻资讯 分类
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创意文化点亮雍和园

  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北京市积极施行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背景下,雍和园的发展机遇与瓶颈并存。

  作为中关村一区十园中唯一位于二环内的分园区,雍和园同时也是北京市首批认定的10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

  成立伊始,雍和园便具备了科技和文化融合的先天特质,也在北京市范围内率先践行着中关村模式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是当下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选择,因此,有限资源的争夺异常激烈。然而,当当网、光线传媒先后上市,成为民营文化企业的佼佼者,聚焦它们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雍和园。

  成立6年以来,雍和园科技文化型企业集聚效应凸显,产业链条完备。园区内集聚了光线传媒、北广传媒、当当网、歌华文化、中文在线、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等一批科技文化融合特点显著的重点企业,不仅引领了数字传媒、数字版权、移动新媒体等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典型的“以科技为手段,以文化为内涵”的核心产业,也逐步构建起结构完整、交易成本集约的产业内部链条。

  此外,以全新理念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服务平台,也使雍和园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文创产业的快速集聚和发展。目前雍和园内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近150家,2011年收入突破300亿元,其中文化类企业超过半数。

  在发展过程中,雍和园充分利用其同时作为科技园区和文创产业集聚区的“双重身份”优势,搭建融会贯通的政策和服务平台。引导一批具有科技研发和应用能力的文化企业加入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行列,使其与传统科技企业平等享受中关村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并以此进一步激发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

  同时,雍和园还开创了“定制化”的公共服务模式,在结构上形成了园区、重点楼宇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多层服务平台,在内容上紧抓知识产权、人才培育等对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核心环节。既坚持政府主导,又充分调动企业自主性,以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为依托建设的版权和文化服务平台,已经在北京市甚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雍和园已经初步确立了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符合区域和产业发展双重要求的理念、政策及服务体系。

  近几年,雍和园管委会一直积极因地制宜地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强化品牌建设。如今,京城黄金地段二环里形成了一批以旧厂房为“据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并且衍生出了一批以设计、改造、分租旧厂房,运营文创园为生的“旧厂房改造”企业,充分地发挥着这些老旧厂房的另一种价值。

  自2007年以来,雍和园通过政府引导、多主体参与的模式,引导一批闲置厂房“腾笼换鸟”,植入创意产业元素,打造了独具雍和园、东城区特色的“胡同里的创意工厂”。

  目前,在东城区范围内已形成包括方家胡同46号、人民美术印刷厂、东雍创业谷等在内的16家“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在充分尊重历史遗存的基础上,“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已吸引了超过500家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入驻,突破了原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模式,建立起集创业服务、娱乐休闲和创意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企业成长基地。

  2010年,“胡同里的创意工厂”被评为新京味十大旅游名片,周边带动能力进一步彰显,通过统一品牌的建设和传播形成了“小集聚,大融合”的良好格局。

  嘉诚印象藏经馆17号是雍和园中旧厂房改造的典范之一。今年7月,雍和园20多位文化创意企业负责人和文化创意产业专家齐聚这里,成立了“雍和园创意家俱乐部”。软硬兼施的举措,不仅探索了城市核心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的新模式,也为旧城区保护与升级提供了一个样板。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发展历程,旧城区的保护与升级始终是一个核心课题。雍和园模式的独特性,在于其突破了传统科技园区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的扩张型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通过内部循环更新实现发展的新路径。

  在产业结构上,坚持引进和培育空间占用少、附加值高、产业张力强的科技文化融合型企业,保证了对城市中心区宝贵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在空间布局上,始终遵循风貌保护为先的原则,以保护带动发展。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连接文物古迹、胡同风貌和工业遗存的纽带,激发创新创意活力,促进了城市文化自身的有机更新。

  雍和园还十分注重区域文化氛围的培育和品牌建设,每年一度的“创意点亮北京”文化艺术节不仅为辖区文化企业提供了高端推广示范平台,累计超过20万人次的游客量也充分体现了文化产业反哺于城市文化建设和人民文化生活的终极价值。

  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北京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市积极施行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背景下,雍和园的发展机遇与瓶颈并存。

  一方面,政策环境的共性问题依旧突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无论在力度上还是针对性上较科技企业政策都有较大差距。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政策目前仍处于方向层面,缺乏可操作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首先,有限的空间载体阻碍了产业实力的进一步壮大。雍和园现有面积约3平方公里,根据权威国土资源部门统计,雍和园单位面积生产总值在中关村10个园区中名列第一。但由于园区一半以上位于文物保护区内,现有楼宇几乎爆满,可供文化企业入驻的空间十分有限。

  其次,周边配套服务能力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集中体现在重点楼宇周边的餐饮、娱乐、市政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文化企业对于产业发展氛围和交流环境的迫切要求;同时,“胡同里的创意工厂”进一步发展升级也要求加大胡同环境整治力度,将首都风貌特色与文化产业活力有机融合。

  针对这些发展问题,雍和园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自身对政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多维度地申报各级、各部门的产业支持政策。在空间限制问题上,积极推进中关村空间规划调整,以增量方式缓解空间短缺;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有针对性地腾退一批低端产业、开发一批闲置物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物理空间。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