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归属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经历了一个从归属于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到归属于工商管理类一级学科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过程,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非营利性文化事业和营利性文化产业的关系的认识发展过程,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现有的学科体系框架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学科归属上的尴尬地位。
第一,工商管理学科不足以容纳文化产业管理的丰富内容。工商管理学科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一般方法的学科。如果说,文化产业管理的培养方向是为文化企业培养经营管理人才,那么,文化企业管理(侧重于企业微观层面)这一专业名称可能比文化产业管理(侧重于产业中观层面)更为准确。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观层面的文化产业应该由谁管理?管理什么?怎样管理?文化企业管理专业又同一般意义上的工商管理专业有何区别?
第二,文化产业管理缺乏与其他二级学科共同的学科基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代码:120210)专业与同属于工商管理类二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代码:120201)、市场营销(专业代码:120202)、会计学(专业代码:120203)、财务管理(专业代码:120204)等专业缺乏工商管理领域的科学共同体所普遍接受的,具有学科基础性特点的概念和理论等学科基质。因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同工商管理类一级学科下其他二级学科的同行缺乏学术交流的“共同语言”。
第三,学科归属不当导致了文化产业管理学科身份的危机。作为二级学科的文化产业管理很难得到工商管理领域同行的认同。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在课题申报、科研评奖和职称评审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遭遇的选择难题。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指南中,与文化产业相关的课题可能出现在理论经济、应用经济、艺术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学科,但几乎很少出现在管理学(工商管理)领域。在科研评奖和职称评审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选报工商管理学科的结果,也往往是“外行”评价“内行”。
由于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代码:050442)专业早已被合并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代码:110302)专业。原本属于公共管理类(专业代码:1103)一级学科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代码:110310S)专业又被划入工商管理类(专业代码:1202)一级学科(相应的专业代码也改为120210)。因此,文化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反倒因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调整而缺失了。然而,社会对文化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并未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调整而消失。其结果就是,各大高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试图兼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却因两难取舍而导致培养目标不清,并且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实践等方面产生一系列问题。
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2003年获批,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文化产业的专业运作技能,能在文化产业、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产业运营和传媒管理、文创项目策划和执行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既涉及文化产业,也涉及文化事业(部分媒体及政府相关部门)。
又如,湖南师范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2004年获批,本科第二批次招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够在政府文化宣传与管理系统、文化事业单位等从事综合管理工作,又能够在文化企业等单位从事文化活动策划与管理、文化产品运营与管理、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等实际工作。”这一培养目标同样既涉及文化事业(政府文化宣传与管理系统、文化事业单位),也涉及文化产业(文化企业等单位)。
再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2005年获批,本科第二批次与第三批次合并招生前为第三批次招生的民办高校)专业更是被细分为品牌战略与管理方向、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方向、文化策划与管理方向、体育营销与管理方向。上述培养目标既涉及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领域的影视、传媒、演艺、经纪、创意策划、营销传播、品牌管理、体育场地管理等经营与管理岗位),也涉及文化事业(文化事业单位、公共文化组织、新兴文化机构、文化NGO的策划、服务与管理岗位),体现出民办高校在体制约束下的办学灵活性。
此外,当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时,还会由于某些单位对考试职位的专业要求(如限制为公共管理类专业)而丧失报考资格。
由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当,以及各大高校申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主体不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也分属不同的院系。以2003年至2006年获批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27所高校为例。具体来说,可分五类:
第一类归属于以“文化产业”命名的学院。例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2003年获批)、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院(2005年获批)、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2006年获批)、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2006年获批)。这类学院的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其成立往往体现出该高校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重视程度和乐观判断。
第二类归属于“历史”和“旅游”类学院。例如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3年获批)、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2003年获批)、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4年获批)、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2005年获批)、湘潭大学历史系(2005年获批)、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05年获批)、石家庄学院历史文化学院(2006年获批)、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06年获批)。这类学院往往依托于已有的历史学和旅游管理等相关学科师资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第三类归属于“传播”类学院。例如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3年获批)、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2004年获批)、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2004年获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2005年获批)、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年获批)、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6年获批)。这类学院往往依托于已有的新闻传播类相关学科师资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第四类归属于“管理”类学院。例如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2004年获批)、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2005年获批)、北京印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06年获批)、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年获批)、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6年获批)。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归属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管理学院,招收的专业不仅包括文化产业管理,而且还在公共事业管理、艺术史论等专业下开设艺术管理、文化遗产等方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向。二是归属于传媒、印刷等专业性院校的(经济)管理学院。三是由于文化产业管理曾经归属于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的历史原因而继续留在公共管理学院。
第五类归属于“人文”类学院。例如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2004年获批)、同济大学人文学院(2006年获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批)、长春大学文学院(2006年获批)、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2006年获批)。这类学院往往是由于高校的文科类专业还不够多而未独立建院。当文科类专业足够多时,往往会被划分入前四类学院。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系归属混乱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方面,许多高校产生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门槛低的错觉,误以为艺术学、历史学、传播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跨界从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的难度不大,从而使很多高校在现有师资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申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另一方面,当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获批之后,才发现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匮乏。在行政命令之下转型而来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既没有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也未必“专研过同样的专业文献”,不仅难以融入文化产业学术共同体,而且难以融入以历史、旅游、传播、管理等学科为主导的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