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10649516

CQ9电子

新闻资讯 分类
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文化产业管理是个什么样的专业?是否有前景?

  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文管专业设立于2004年,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云南大学首批开设。当时刚好是中国文化产业起步的时期,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设立,初衷就是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与当前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专业一样,当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刚诞生的时候也被视为冉冉升起的新星,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文管专业首创的山东大学,专业开设后的第三年(2006年),文管专业便成为全校投档线最高的四大文科专业之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所高校新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成都大学新设二学位未算在内),5所高校撤销文管专业。

  开办文管专业的高校数量在2020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之后,今年再度负增长,距离200所高校的目标门槛越来越远。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也成为了文管专业设立17年来,新设该专业高校数量最少的一年。

  另外一个信息:自从2008年至今,再无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高校”新设文管专业;自从2016年至今,再无一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高校”新设文管专业(上海交大、对外经贸大学后来将早已有之的文管专业重新备案未算在内)。

  在首批开设文管专业的4所高校,除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文管专业发展势头仍良好,其他3所高校文管专业的现状也令人唏嘘:云南大学在首批开设文管专业后,又于2015年全国首家宣布撤销文管专业;山东大学于2020年起停招文管专业本科,并入旅游管理专业(变相撤销);中国海洋大学文管本科暂无变化,但从2020年起停招文管专业硕士。

  正常的学科应当是研究成果能够指导产业实践,但在文化产业领域,一直以来却是“产业归产业、学术归学术”,学术圈一直在对产业圈做经验总结,却很难对产业发展发挥指导作用。尤其当下,文化产业的实践发展日新月异,学术圈的研究滞后性、浅层性已经越来越明显。

  文管专业的老师大多是从文学、历史学等文科基础学科转行而来,连经济学、管理学出身的老师都很少,更不用提亲身实践过文化产业的老师。而且这些老师转行到文管专业后,有很多也只是把教学当成工作去完成,很少主动深入研究这一领域,很少接触产业实践。这些老师带的学生毕业以后又有一部分成为文管专业老师,进入了“内卷化”的循环。

  文化产业的理论起源于西方,但将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大学专业却是中国首创,后来欧美学校为了招中国学生也投其所好开设了相关专业。但纵观海外文化产业研究的成果,基本都来自于比较成熟的人文社会学科。国内仓促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缺乏必要的理论积淀与发展,也是造成当下文管专业迷失方向、“各自为政”、缺乏合力,连学科归属问题都仍存争议的一大原因。

  文管专业热度“退潮”是因为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文化产业”涵盖的范围太广,在产业起步阶段尚可以一以概之,但到目前已经无法“一个专业通吃”了,现在需要的不仅是“复合型”人才,也要有“精细化”本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因此,笔者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拆分不同的专业方向,对每个方向进行精细化教学。

  在师资力量方面,应当尝试聘请有产业实际从业经历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文管专业编订培养计划、教材、讲座授课,紧扣产业发展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重视实习实践,严格设置“实习学分”,由学校和文化企业建立实习合作,保证学生实习的真实性、有效性。

  重新审视学科归属,更加重视人文社科基础学科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甚至可以考虑文化产业专业只开设硕士及以上阶段的学习,本科学习社会科学、历史、文学、哲学等基础学科。

  对于高三考生和新高考考生家长,在如何选大学、选专业、新高考志愿填报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先给你看看学信网上这个专业的基本信息吧,自己做个大概了解和初步判断。再读我的个人体验。

  是个什么样的专业?是否有前景?可能读过的人以吐槽居多。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不假,但文化产业管理这个专业却不是,典型的“业界繁荣,学界凋零”。“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界有别于西方,有致力于建立文化产业学体系的宏大追求。”学界称该专业学科体系和范式为“文化产业学”,按真实状况其实应该叫“文化产业自学”。

  首先,缺优质教材,几所老牌学校学系都出了各自的一套,洋洋洒洒得过50本了,只“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导读)”就十几本了,一大堆里看得过去的、有点玩意儿的不过一手之数;其次,缺优质师资,这门学问对老师的要求太高了,国内文艺学、艺术学、历史学、传播学、公共管理跨过来的居多,另还有两三位经济学老师,近几年新一代学人里接受这门学科本硕博培养的也成长起来了几个从事教学科研的,但不成熟的学科又怎能培养出成熟的师资,无非是找一个工具进行现象阐释抑或用几个图表做几本规划、报告、指数罢了;再次,学术生态固化了,几家系所、研究院利益瓜分得差不多了,年年各种会就是那一二十号老面孔,或者带带弟子、再传弟子,缺少学术批评与争鸣,难有进步;最后,业界认可度比较随机,看具体人力部门吧。

  这门专业就一个好处,时间自由,毕竟是“自学”嘛。能不学这个就不学这个,毕竟上船容易下船难,真想“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做贡献”可以读个硕士了解了解。最最珍贵、宝贵的本科时光当然要找个像点样子的学科打打基础,别选了这个专业最后还是“抱着兴趣入门,抱着兴趣出门”,四年过去还停留在嘴头的法兰克福伯明翰、霍克海默阿多诺,收获了所谓的“文化产业意识”,当了跟风学科的试验品,不值当。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