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技术越是深入发展,信息传递越是通畅,社会文化越是具有从大众文化向小众文化(即兴趣圈层)变迁的趋势
造纸术没有发明以前,社会没有所谓的传媒通讯技术。文化信息的传递效率非常之低,且信息流通成本也极度高昂。使用绢帛、竹片、甲骨、绘画等手段来作为信息的传递,除了极少数富裕的贵族和统治者阶层以外,老百姓根本无法承担这种信息的传递成本。没有办法得到传播,即便是再优秀的文化产品也注定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社会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大众文化。无论是文化的生产还是享受,文化本身便已经是少数人专享的一种特权。
生产、传播和消费每一个环节都如此代价高昂,文化必然被权力彻底控制。这个阶段的文化没有自己的独立性,无论是文化生产者还是文化终端的消费者都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可言,他们的文化必须服务于权力的意志。文化仅仅只是权力的附庸,权力决定了文化的创作、传播和消费。
能够在这个环境下在大众层面广泛传播的文化只有一种,那就是宗教。宗教或者类宗教文化产品,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是服从的,这种文化本身就是在规训它的参与者。它是某种意义上权威化文化的极端。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文化传播的成本,这实际上使得文化开始逐渐和权力解绑。一些不需要服务于统治、宗教、祭祀等特殊严肃场景的娱乐性质的文化,也因为文化传递成本的降低而客观上得到了被传播的可能性。开始取代诗歌成为文学中的主流体裁形式,前者有着更加丰富充足的内容量,更加通俗也更加贴近于普通百姓的生活,而后者的兴盛本质上是文化被权力专断场景下服务于祭祀、礼乐等严肃庄重场合的特殊产物。
然而,这个时期的文化仍然有门槛存在。能够被大规模出版发行的书籍必然需要满足某些条件要求,而有能力书写一本长篇巨著并且被广泛认可接受的人本身也必须要具备极高的文化素养。文化在创作端确实给更多的人以更多的选择,但是作为接受文化的人民主体本身仍然只能被动地参与文化传递的过程,他们对于什么样的文化产品会被创作出来以及最终流传至自己的手中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这就导致纸媒时代的文化普遍具有所谓“大众文化”的特性。并非人民大众本身对于文化产品的喜好审美在这个时期已经高度趋同,而是文化的传递和创造在这个时期天然就控制在少数能够进行文化创造精英分子的手中,是少数人决定了什么样的文化能够被创作和传递,并由他们的喜好来最终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偏好。创作文化的少数精英分子,同时也是决定文化审美倾向的话事人。
电视、广播、电影等通讯技术的出现是又一次新的文化层面的变革,它们使得文化传递的成本又一次大大被降低了。不同于纸媒技术的发展给文化创作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是,电视通讯技术的发展这一次将更多的选择权给到了文化传播链终端的消费者手中。大量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产品开始竞争性地出现在了荧幕上,观众们则可以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文化产品的喜好。文化开始大规模地被商品化,文化的创作者也从这里开始失去了由他们制定文化审美规则的话语权。
然而电视时代的文化创作仍然是存有门槛的。普通人很难有机会到电视上去发出自己的声音,而电视端的文化产品又被卷入了资本社会的工业化体系之中,俨然成为一种以贩卖娱乐为导向的新型工业品。能够在这一媒体渠道上发出声音的人依旧是少数。
pc和互联网的兴起,再一次大大降低了文化的传播成本。这一次不仅仅只是冲击了文化创作者的话语权,更是把创作者这个身份都逐渐瓦解掉了。在电视时代里,“上电视”是一件非常稀罕的值得夸耀的事情,大众的注意力被限定在了那些特定的由文化传媒公司推出的少数人身上。然而在pc时代,只要你有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你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且让所有人都有机会看见。文化创作不再是一件具有身份门槛的事情。
文化的创作失去了身份门槛,那么文化本身就失去了商品属性。当所有人都可以既是文化的创作者又同时是文化的消费者时,文化本身就没有什么稀缺性了。资本主义下的文化工业能够将文化变成一种商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工业在批量化地复制生产文化产品的同时,又可以通过文化创作的渠道垄断来制造这些被批量化生产的文化产品的稀缺性。如果没有这种来自于文化创作层面的身份门槛的保护,用工业形式批量化产生的文化产品是没有创意上的价值可言的,这种产品最终一定会因为失去稀缺性而被贬值所消灭。
没有稀缺性,就没有这类文化产品的价值。文化产品最终几乎必定走向两个极端方向,即以售卖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高端路线,和以售卖流量(注意力)为核心的免费路线。试图继续以做商品为核心思路的文化运营方式,只会是忤逆历史潮流并被历史所抛弃。
短视频和推荐算法是最近发生的足以改变文化发展历史的新技术。它们最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于第一次使得任何人在文化创作层面上都有了几乎完全平起平坐的地位。在完全由推荐算法决定流量分发的环境下,别人是否会看见你的文化产品几乎只取决于你所生产的内容质量,而不是你是不是某个领域下掌握了某些话语权的权威人士。只要能够生产出有足够吸引力的文化产品,任何人都有机会在推荐算法的帮助下一炮走红。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在pc端时代,尽管任何人都有机会在网络上发声,但是由于没有推荐算法,决定了文化信息会被如何分发的仍然是文化生产者本人的社会影响力。人们会天然地将注意力聚集在某些有影响力的公共人物身上,并且在马太效应的促进下让这些人越来越出名,吸取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普通人很难从这些人的影响力之下发出自己声音的同时吸引更多人的关注。然而推荐算法改变了这一点。它死了文化创作者的身份特权。即便你是再出名的公共人物,如果你生产的文化产品在系统上被辨识为缺乏吸引力,那么你也不会得到推荐。
这种影响仍然在持续进行。没有了文化创作端的稀缺性和特权,所谓的大众文化或者说主流文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事实上是,不同的人对于文化的审美取向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本来就有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这种兴趣爱好从一开始就是复杂且多元的。问题只是在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于,文化传播存在成本,那么就只有某些特定取向的文化产品可以被挑选出来得到大规模地传播。对于老百姓来说,他可能看见电视上的节目并不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但他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余地,于是就这样凑合着看而已。
推荐算法改变了这一点。它让任何小众的文化兴趣爱好都不会被忽视。只要你的文化产品对某一类特定的人群具有吸引力,你的内容足够垂直,算法就可以精准地将你的内容几乎无成本地传递到对你内容具有兴趣的人群手中。在这种环境下,所谓的大众文化被兴趣圈层所取代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它实际上仅仅只是还原了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真实的兴趣一面罢了。世界上的人群本来就是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人们本来在现实中就会按照兴趣爱好或者各种身份价值观的差异而出现小圈子化的聚集,文化产品也只是跟随了这种现实情况而已。封建社会下的人会无视个性身份差异而大规模地聚集只有一种理由,那就是他们在进行某种宗教或者仪式活动。如果现实生活已经世俗化而变得个性,那么文化产品必然要追随这一趋势,并且逐渐走向去中心化。这是历史的潮流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