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10649516

CQ9电子

新闻资讯 分类
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研究生导学矛盾的“死结”如何打开?

  北京邮电大学的15名研究生举报导师郑某的消息近来成为网络热点话题。近年来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矛盾每次一出现都会成为网络热门话题。虽然大多数研究生导师都是为人师表、尽职尽责,但确实不乏一些只把学生当工具人的导师,包括但不限于让研究生接自己小孩放学让学生给自己打扫房间PUA学生直至学生患上抑郁症故意卡着不让学生毕业,在自己公司廉价打工……有些导师甚至会觉得是自己给了学生一个读书拿学位的机会,这是对学生的大恩大德。

  也正是因此,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出现了高校避雷导师名录,都是各路奇葩导师的学生或者曾经的学生给出自己的亲历为后来者提供参考,而且奇葩导师中外皆有。

  虽然很多时候也有各种让导师头疼的研究生,但总体而言,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研究生是,导师对他们是否能顺利毕业,对他们研究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实,好的导师和好的学生本应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尤其是就当下而言,任何人都不具备对知识的垄断能力,当时代在变的时候,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不可能还停留在过去学徒制的时代。

  就北邮的举报事件而言,从目前已经公布的信息来看,除了要关注这件事的结果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界线究竟在哪里?如何通过一些措施减少未来发生这类事情的可能性?

  今天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马臻投书本报,就研究生和导师之间频频发生矛盾的死结如何打开,给出了他的看法。也欢迎更多的导师和研究生参与我们的讨论。——编者

  北邮15名研究生23页PDF举报遭导师压榨!4月10日中午,当一则微信推文的标题映入眼帘,我的第一反应是又曝出一起。

  相关话题迅速发酵,涉事高校也快刀斩乱麻地作出处理。虽然舆情会逐渐平息,但是我们不要忘记:研究生导学矛盾是个常见问题,教育界应剖析其深层次原因,并出实招解决问题,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

  导学矛盾的普遍存在有深层次背景,在于导师科研、评职称、获得学术帽子的压力越来越大,而研究生实习、找工作的需求越发强烈,做科研、发论文、毕业的难度也很大。

  我于1998年-2001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跟高滋教授读硕士。当时,课题组导学关系简单,没有矛盾积聚。首先,当时的研究生只管做科研,根本不需要外出实习,也没有很多课外活动。其次,当时系里的导师数量少,师生年龄差距大,学生对导师非常敬畏。再次,当时的导师不像现在这样忙于各种事务,因而能把精力集中于指导研究生。总之,当时的学生纯粹,导师也纯粹。

  首先,导师的压力非常大。他们不但要授课,还需要申请科研项目、做科研项目、发表论文,需要评职称,甚至非升即走。很多肩负家庭重担的年轻导师还在苦苦追逐学术帽子。各种评审和考核只管结果,不管过程,也不管干一件事情实际上有多大的难度。各种考核和评职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且说变就变。为了在学术界生存和发展,导师只能把研究生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使劲地催促研究生做科研、发论文。

  而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面临着就业、职业发展的压力。别看很多学生在考研面试时信誓旦旦说自己喜欢做科研,但进校后,就会面临各种信息和选择——是否要当学生干部?是否要考证?是否要外出实习?到了高年级,研究生还需要很多时间找工作,甚至会在找到一份工作后,继续找更多的工作。

  如果研究生遇到愿意为学生考虑的导师,那么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幸运的——导师允许学生做短平快的课题,允许把科研论文发在审稿宽松的期刊,允许外出实习。这么做了以后,虽然导学矛盾不大容易爆发,但导师会被同事、领导质疑放水,也会面临发不出好的论文、申请不到科研项目的后果。

  在很多情况下,研究生的诉求并不能得到满足。现在,硕士生9月份进校,至少需要花一个学期时间上课,到第三年的3月份提交学位论文——时间这么紧,很难既把科研做好、把论文发出来,还有大把时间实习。

  更何况,有些导师提出远远高出申请学位标准的要求。比如,院系规定硕士生需要在普通的学术期刊发表一篇论文,而导师要求自己的硕士生必须在高档次学术期刊发表一篇论文,甚至在学生发表一篇论文之后,还要求发表第二篇、第三篇。于是,矛盾就激化了。

  导学矛盾的频繁出现,还在于针对导学双方培训的缺失。目前,培训网络有待形成,培训覆盖面有待扩大,培训时长有待保证,培训内容有待优化,培训方式有待丰富。

  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进校后,就被分到课题组,由导师来进行全程的培养。但每个课题组的要求、风格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导师让研究生集中精力做科研,而有的导师让研究生做杂事,并动辄打压学生。近年来,有些刚进校的青年教师被直接认定为研究生导师,他们缺乏丰富的指导经验。

  有很多高校要求新上岗导师参加导师培训,但培训的内容五花八门。在会上,有的资深教授回顾自己建设学科点的经历,有的培训师介绍如何使自己的身心放松,还有的研究生院工作人员介绍学校研究生管理的基本情况。CQ9电子 CQ9传奇电子老教师往往会通过讲故事来分享自己的带教经验,但很少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即很少介绍如何运用路径-目标理论、情境领导理论等组织行为学的知识来带教研究生。

  不但有些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而且很难说这些培训内容能够影响到导师的指导风格。有可能听讲时感到很受启发,但出了会议厅,导师还是我行我素。更不排除有的导师被逼无奈参加培训,在会议厅门口签到后,见机离去。

  虽然有些高校研究生院不定期地举办导师沙龙,但举办沙龙的场地小,来的人也不多。疫情期间,很难举办线下的沙龙;而疫情结束后,教师们都忙着外出跑项目、开会作报告,很少有时间参加教学沙龙。

  另一方面,高校很少对研究生开展关于读研、导学关系的系统培训。当代高校注重传授专业知识,而如何读研如何与导师沟通什么是性骚扰之类的话题往往被认为不上台面,而不被列入集体培训的范围。

  但事实上,很多导学矛盾源于师生认知的差异。比如,一位研究生幻想着在读研期间能够出国交流半年一年,但导师坚决反对。很少有人会像兄长那样把种种事情掰开来,给研究生们说清楚利害关系,种种关于读研的奥秘也并非教科书和课堂所能覆盖,这就会给导学矛盾埋下伏笔。

  沟通能力缺失,也是导学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比如,很多研究生不提前写学位论文,也不和导师商量好,而是到了截止日期的前几天才把学位论文提交给导师审核,并说自己已经找到了工作。还有些研究生顶撞导师。这类沟通技能培训很重要,但很少被列入研究生的必修课。

  由于缺乏培训,研究生往往不知道如果自己和导师之间出现了问题,应该向谁去说。而贸然挣脱课题组,可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不但别的课题组可能不收,而且即便换组成功,在以前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都不能用于毕业,只得换课题重新开始。这就使得研究生更加苦恼。

  改善导学关系、推进研究生培养,需要健康的舆论环境,期待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机制和公共导师的指导。

  导学矛盾事件在网上被曝光后,很多高校也许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因此无动于衷,不会举一反三地开展亡羊补牢的行动,更不会在网上吱声。

  在教育界,缺乏对可以还是不可以的细致讨论,有的只是对导师职责的笼统介绍。举个例子:导师在出差途中,让学生到实验楼门口拿个快递,行不行?再比如,现在强调服务社会、产学研合作,导师从企业拉来横向课题,让研究生来做,但得到的项目成果无法写入学位论文。导师的做法对不对?

  这样存在认知分歧的点还有很多。比如:研究生是不是只需要发表一篇论文,就达到毕业要求,还是学位论文要有系统性、导师同意,才能送审?研究生教育究竟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需求,还是以导师为中心?

  在自媒体和网络论坛,有很多研究生对导师的吐槽,以及研究生的困惑。但很少有导师愿意在网上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报刊也很少发表公共导师的指导文章。确实有一些教育论文探讨研究生导学矛盾,但这些论文用学术语言写成,只是停留在发表于学术期刊,而没能出圈。

  尽管如此,我坚持认为,应该通过座谈会、讲座、网络、报刊等,构建研究生和导师对话、交流的平台,并加强导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以及人际沟通、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培训。研究生教育不仅仅是导师、学生个体的事,还是教育界的事、国家的事、全社会的事。如果对相关问题不讨论、不交流,只是停留在出事之后救火,没遇上事的高校暗自庆幸,那么以后还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

  特稿记者常说外卖骑手、互联网大厂打工者被困在系统里。我看到的,是导师和研究生也被困在了系统里。导师困在了由科研项目、科研、论文、研究生、升职等要素组成的系统里,研究生困在了由科研、论文、导师、实习、找工作等要素组成的系统里。如果双方都能守规矩、做好各自的事情,那么,这两个系统以及它们组成的课题组系统会更加顺畅地运行。但问题在于,没有什么是理想化的。

  面对不完美的导师、不完美的研究生,以及不完美的培养、培训和交流机制,教育界真的可以行动起来!

  文:马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图:来自PEXELS免费图片栏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贾跃亭:已替乐视偿还100多亿美元债务!在美国法律体系下他已没有任何债务,尽快解决中国法律体系下债务

  5000名学生,5000张课表,北京这所中学真的很“慧”|首都智慧校园

  大疆 Mini 4K 无人机 4 月 29 日发布,有望接任 Mini 2 SE 机型

  【IT之家开箱】机械革命耀世 16 Pro 游戏本图赏,金属机身,炫彩灯效

  AMD Strix Point 系列 Zen5 ES 处理器最新 Geekbench 跑分曝光





官方微信 关闭